炭黑產業網據車轅車轍網消息,近日,全球權威機構——LMC輪胎和橡膠研究公司董事總經理羅伯特·西蒙斯在最近的國際合成橡膠生產商協會(IISRP)會議上,深刻分析了疫情后全球輪胎市場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01、中國汽車市場成為增長驅動
西蒙斯表示,繼今年全球經濟動蕩之后,2023年對主要輪胎制造商來說,即使不是更嚴峻,也將面臨一系列同樣的挑戰。
“由于全球大流行,過去18個月至兩年,輕型汽車的整體銷量一直處于壓力之下,卡車銷售受到的影響普遍較小。”
“復蘇可能非常緩慢,直到2025-26年才恢復到Covid之前的銷售水平。”

同時,來自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汽車進口正成為增長的驅動力。據LMC專家提供的數據,在歐洲,新車銷量一半來自歐洲工廠,而中國目前占比達到了為25%。
目前情況是,經歷了大約18個月的芯片短缺之后,形勢開始緩和,雖然美國情況更糟,歐洲情況開始回升,中國芯片供應充足,當需求回升時,銷售額將快速增長。
02、高通脹和衰退影響全球輪胎市場
但是,西蒙斯警告說,芯片供應情況正在復蘇,而高通脹及可能出現的全球衰退,正開始影響全球輪胎市場。
雖然交通出行恢復到疫情前水平,但現在的燃油價格更高,將對替換輪胎銷售產生壓力,而且,新興市場的替換輪胎銷售呈下降趨勢。
電動汽車輪胎市場仍比較樂觀,但增長率有限,尤其是在替換市場。
他表示,電動汽車銷量的增長需要時間才能轉化為輪胎市場需求的增長:“目前,16億輛汽車保有量中,估計電動汽車大約僅有4-5%。”
03、低成本進口輪胎需求依然強勁
在西方,由于國內消費者面臨的經濟壓力,進口量可能會進一步增長。盡管歐洲和美國監管機構征收了反傾銷稅和其他關稅,但輕型車輛和中重型車輛輪胎的低成本進口需求依然強勁。
隨著各細分市場輪胎價格的上漲,面臨收入下降的消費者對經濟的溢價(包括進口)正在尋找更便宜的輪胎。西蒙斯指出,美國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17英寸和18英寸輪胎將進入該國,這表明低成本進口需求增長。
“在17英寸和18英寸輪胎市場中,大約一半來自低成本地區。”
西蒙斯也指出,2014年,美國對最大的進口國中國征收了反傾銷稅,當時中國約占美國輕型汽車輪胎進口量的三分之一。雖然目前中國對美國的輪胎出口幾乎為零,但此舉對保護美國輪胎制造商的作用甚微,2021創紀錄的美國輪胎進口水平就是明證。
這是因為,隨著中國進口下降,來自泰國、越南、韓國和臺灣地區的進口增加了——尤其是泰國,現在是美國市場最大的進口國。
即使美國在2019年底前后對這四個國家和地區征收關稅,也沒有什么不同,西蒙斯估計,這些進口量僅下降了10%左右。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輪胎從墨西哥以及其他東盟國家,特別是印度尼西亞進入美國。
這意味著輪胎市場的格局發生了變化——(大型)輪胎制造商在墨西哥擁有生產能力,能夠向美國進口相對低成本的輪胎。與此同時,來自亞洲的進口輪胎主要由中國在海外的輪胎制造商生產,盡管因為從墨西哥進口輪胎,正在導致其失去一些美國市場份額。
04、“反傾銷稅不適用于所有市場“
西蒙斯認為,這些趨勢也一定程度反映了一個事實,即“美國的產能不足,需要這些進口產品來服務這個市場。”
因此,今年普利司通和韓泰的卡車輪胎制造商在美國投資新產能。
西蒙斯指出,在歐洲,低成本進口也是一種增長趨勢,大約50%的LV輪胎是進口的。
從其他國家進口到歐洲的輪胎數量也大幅增加,包括泰國(盡管基數較低)以及韓國輪胎,部分原因是美國進口關稅。
與美國類似,2017年,中國卡車輪胎在歐盟市場的份額激增至50-60%,歐洲監管機構對中國卡車輪胎進口征收關稅后,盡管中國對歐盟的出口量下降到市場的10%左右,但由于土耳其、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其他國家的卡車輪胎銷量增加,進口量仍達到創紀錄水平。
西蒙斯總結道:“反傾銷稅不適用于所有市場,消費者總是會換一種方式,從其他地方購買低成本輪胎。”
05、亞洲市場快速增長
中國輪胎市場一直在快速增長,直到新冠肺炎導致停產,降低了OE銷售,為此今年年中,中國出臺政府激勵計劃。
而替換輪胎的銷售在過去幾年一直低迷。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中國輪胎制造商繼續增加產量,因此全球汽車輪胎,特別是卡車輪胎的出口創下了紀錄。
與此同時,在印度政府提高進口許可證要求的推動下,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減弱,汽車輪胎和卡車輪胎的產量均達到創紀錄水平。
西蒙斯解釋說,印度輪胎制造商從其國內市場發展中受益,包括向OE市場銷售。
“印度的輪胎質量必須提高,才能夠為乘用車和卡車輪胎找到新的出口市場。”
因此,西蒙斯估計,印度汽車輪胎和卡車輪胎的出口量已從2019年的每月15萬條左右上升到目前的每月60萬條左右。
雖然這一數字仍然相對較小,但西蒙斯表示,這一趨勢對印度輪胎行業和國際輪胎市場都具有潛在的重大意義。
(原標題:權威分析:疫情后全球輪胎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