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歐洲議會投票通過了‘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議案,計劃對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不力國家的某些產品征收進口碳稅。7月14日,歐盟委員會正式啟動立法進程,將2023-2025年設為過渡期,2026年開始正式實施,主要覆蓋電力、鋼鐵、水泥、鋁和化肥五個領域。
盡管最初議案提出的煉油、石化、造紙等行業并未整體納入征收范圍,但從長遠看,歐盟后續極有可能擴大行業和產品范圍。歐盟是我國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如果石化產品被CBAM整體覆蓋,可能對我國石化及相關行業發展產生影響,如何未雨綢繆,做好應對準備?
歐盟是我國石化產品的重要出口地區
歐盟是我國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在我國近十年對外進出口貿易中,歐盟占比始終超過14%,位居前列,而我國也于2020年首次取代美國成為歐盟最大的貿易伙伴,對歐盟出口額達2.7萬億元人民幣,其中石化產品出口額約1756億元,約占我國石化行業出口總額的11.5%,主要產品類型包括化學品、橡膠制品、煉化設備、石油制品、涂料顏料、合成樹脂等。
由于近年來我國積極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同時歐盟針對化學品頒布的REACH法規提高了產品準入門檻,因此歐盟已成為我國中端石化產品的重要市場。例如橡膠制品和醇、酸、酚等通用有機化學品,對歐盟出口額分別占我國同類產品出口總額的35%和17%。
歐盟對其他國家碳排放核算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國石化行業單位能源的碳排放強度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一定差距,另外,我國碳排放核算及監測基礎還有提升空間。目前我國對碳排放量的統計采用的是核算法。由于碳排放量核算法為間接測定方法,與在線監測數據的實測法相比,核算過程易受人為因素干擾。國外發達國家有些實現了以監測數據上報,例如美國要求以實測法上報而非核算法,歐盟甚至對實測法的不確定度也進行了細化分級,而我國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監測核查報告(MRV)制度和標準體系,因此在國際應對氣候變化領域話語權較弱。CBAM擬規定對于無法被核實的申報排放數據(如數據缺失),將按照歐盟同行業排放水平最高的10%企業計算,這對其他國家的碳排放數據核算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碳邊界調整機制對我國石化行業的影響
其一,石化行業出口貿易將面臨新挑戰。
CBAM擬對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不力的國家部分產品征收碳稅,可能對發展中國家出口產生不利影響。CBAM實施后,如若參照歐盟行業先進技術標準,我國石化行業產品則有可能被認定為未達到碳排放標準,要通過額外繳納碳稅才能進入歐盟市場。對于目前出口較為依賴歐盟市場的橡膠制品、有機化學品等石化產品,存在出口成本增加、價格優勢削減的風險,歐盟市場份額可能大幅萎縮。曾有研究表明,即使按30美元/噸征收碳稅,石油加工工業出口降幅可達12.4%。而今年5月以來,歐盟碳價持續高于60美元/噸。
其二,若石化產品出口減少,可能引起多行業連鎖反應。
首先,出口受阻將加劇我國部分石化產品過剩。2019-2020年,我國乙烯、丙烯產能增加近1200萬噸/年,聚烯烴、PX、PTA產能增加超過1000萬噸/年,乙二醇、苯乙烯產能增加約500萬噸/年,按照目前國內供需情況,橡膠、合成纖維、PTA、聚酯等石化產品均已出現產能過剩或嚴重過剩,一旦出口不暢,國內產能過剩情況將更加嚴重。其次,與石化產品相關聯的諸多行業易受影響。石化行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與多個行業交叉、關聯、相互影響,即使只有部分產品終端受阻,也極易引發諸多產品、行業的連鎖反應。
我國石化行業應對CBAM的建議
其一,對標國際,加快建立有影響力的碳管理體系。
由于碳排放量核算方法不同,歷史排放數據存在缺失,目前國際機構數據庫對我國碳排放量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高估,而我國在國際碳交易和溫室氣體管理方面話語權較弱。建議盡快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碳核算和監測體系,并實現多個行業的全面覆蓋,為獲取碳排放、溫室氣體排放準確數據奠定基礎;加快完善我國碳交易市場,在電力行業先行示范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加快行業轉型升級。
其二,多措并舉,大力推動清潔能源替代和產業變革。
石化行業要實現減碳甚至零碳,不僅需要減掉“源頭碳”,更要減掉“過程碳”和“終端碳”。建議加快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對傳統化石能源的替代,推動高能耗行業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綠色化改造,實現“能源去碳”;盡快盤查識別行業高排放點源,深挖行業減排潛力并針對性地制定減排路徑和實施方案,引導石化產品結構調整和工藝升級,實現“過程去碳”;三要積極推進碳捕集封存(CCS)及碳回收利用技術的開發及推廣,以負碳技術引領產業變革,盡快實現“終端去碳”。
其三,瞄準高端,全力打造高附加值產業體系。
盡管目前我國已逐漸減少初加工石化產品的出口量,但高端產品仍然不多,特別是高端化學品,在國際貿易中存在明顯的貿易逆差。在全球縮減煉油業務并向化工轉型的大環境下,石化下游產業鏈的競爭將愈發激烈。為避免產品同質化、低端化,建議瞄準高端市場定位,推動產業鏈向縱深發展,以高品質提升產品競爭力,抵御碳稅可能帶來的市場波動風險。
其四, 培育內需,助力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產品結構調整的目標終歸是服務于市場需求。建議在不斷拓寬國際市場的同時,積極培育擴大內需,尋找新的增長點。一方面,推進科技創新,引領石化行業下游低碳產品向其他領域延伸,替代原高能耗產品,例如以塑代鋼;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國內市場需求,促進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激發更多的國內消費潛力,助力形成石化行業的國際國內雙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