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產業網】9月20日消息,近期,由于臺風與持續降雨等惡劣天氣條件的干擾,全球天然橡膠的生產與供應鏈遭遇挑戰。曾一度引領全球天然橡膠生產的馬來西亞,如今其年產量已大幅下跌,僅為歷史高峰期的20%以下。據最新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一個月內,馬來西亞橡膠價格平均攀升超過5個百分點,引發了業界的高度關注。
面對這一顯著減產現象,我們不禁要問:馬來西亞橡膠大幅減產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當前的橡膠種植與生產狀況又如何呢?
橡膠的收割工作不同于其他農作物,它需要在夜晚進行,以避免白天高溫導致的乳膠凝結。來自孟加拉國的外籍割膠工人卡拉姆,便是馬來西亞橡膠園中眾多勞動力的一員。他每天從凌晨開始工作,直至中午,一天能割800至900棵橡膠樹,月收入約為6000林吉特(折合人民幣約9000多元)。然而,盡管有如卡拉姆這樣的辛勤工作者,馬來西亞的橡膠產量卻從2011年的100萬噸,持續下滑至2023年的不足35萬噸,減產幅度高達65%。
據炭黑產業網了解,馬來西亞橡膠局的數據顯示,該國超過86%的天然橡膠產量來源于小型農場,如卡拉姆所在的工作地點。然而,勞動力短缺、氣候異常以及病蟲害的加劇,使得越來越多的小型園主選擇放棄收割。2023年,馬來西亞全國橡膠種植面積達到114萬公頃,但其中超過42萬公頃的土地卻處于無人割膠的閑置狀態,占比高達37%。
橡膠園的減產,直接導致了收購商利潤的大幅下滑。馬來西亞某橡膠收購站的老板彭俊寶表示,與七八年前相比,現在的盈利已大幅減少,僅剩三四成。收購站將各家送來的橡膠統一運至鎮上的加工廠,經過曬干、洗滌、粉碎、壓制、熏干等一系列程序,制成干膠供給下游企業。然而,隨著原料的日益緊張,加工廠的運營也受到了嚴重影響。廠長李開勝,作為當地第四代華人,他透露,2008年時加工廠曾有70名員工,但由于原料不足,如今員工數量已縮減至20人。面對馬來西亞橡膠業上游產能的衰退,李開勝表示,擴大投資可能難以收回成本,因此只能維持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