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橡膠工業即以提升產品質量為契機,整體推進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當時,不僅工廠機器設備、廠房遭到戰爭破壞,更嚴峻的是缺乏技術力量,缺乏管理經驗,缺乏熟練工人,產品質量問題突出。膠鞋鞋底易斷裂,雨衣常常發生粘連,被市場上戲嚯為“多情雨衣”、“禮拜鞋”,輪胎則被稱為“裂口輪胎”。人民政府和工廠管理者,緊緊依靠工人群眾和少得可憐的技術人員,從配方、結構設計、生產工藝上入手,群策群力解決問題,并總結出工人自找自查、互找互查和專門檢查相結合的質量管理辦法。同時,加強人才培訓,自力更生搞科研,最具代表性的是,自主研發和生產的航空輪胎及軍工橡膠配件,不僅較好地滿足了保家衛國的需要,而且奠定了國防橡膠工業的基矗。
計劃經濟體制下,叁線建設、歷年老廠改擴建,都是優先采用當時的新技術和新設備,并力求生產規模合理。由老廠援建的東風輪胎、河南輪胎、銀川橡膠、貴州輪胎等輪胎廠,宜昌中南等膠帶膠管廠以及益陽、桂林橡機廠等,技術設備源于老廠、高于老廠,生產能力也是當時屈指可數的,而且科研和塬材料生產同時上馬,配套發展。
全國橡膠工業科研、教育體系和生產建設技術管理系統日臻完善,形成了干部、工人、技術人員叁結合,主管部門、 研究院所和企業叁結合的科研攻關機制,靠集體智慧,提高全行業的技術水平、產品質量水平和生產建設管理水平。據當年的統計,輪胎平均行駛里程,“一五”后期即由1萬公里提升到近5萬公里,到七十年代初即達7-9萬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