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產業網據車轅車轍網消息,11月10日,歐盟委員會在官網公布了“歐洲第七階段排放標準”(歐7)的提案,并建議執行。新聞稿稱,這一標準適用于所有在道路上行駛的各類汽車,將取代此前執行的歐盟6級汽車排放標準。

新的標準除對汽車尾氣排放有更高的要求外,還首次為剎車和輪胎造成的空氣污染也設置了標準,汽車的一氧化氮排放也首次被列入。
輪胎首次被列入排放標準!
歐7標準將所有機動車 (即汽車、卡車、公共汽車和貨車 )的排放限制置于單一規則之下。新規定與燃料和技術無關,無論車輛使用汽油、柴油、電動傳動系統還是替代燃料,都設定了相同的限制。

歐盟委員會表示,這有利于更好地控制所有新車的空氣污染物排放,擴大道路排放測試所涵蓋的駕駛條件范圍,這些數據將更好地反映車輛在歐洲各地可能遇到的各種條件。
歐7將柴油發動機的一氧化二氮排放量限制從每行駛一公里排放80毫克下調到60毫克,與歐6對汽油發動機的排放量限制對齊。
歐委會稱,相較于歐6,歐7能將汽車和貨車的氮氧化物排放量降低35%,公共汽車和卡車降低56%。一氧化二氮在大氣中極不穩定,會生成多種氮氧化物。氮氧化物可刺激肺部,使人較難抵抗感冒之類的呼吸系統疾。
同時,提案還首次對剎車和輪胎的顆粒物排放設定了限制,這一部分涵蓋了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所有車輛。此前有研究表明,剎車磨損也是污染主要來源之一,質量不高輪胎的污染甚至可能要高于排氣。
輪胎污染有多嚴重?
事實上,行業對于輪胎污染的研究少之甚少,首次進入大眾視線的是“銀鮭死亡事件”。

幾十年前開始,太平洋返回華盛頓州普吉特海灣溪流產卵的銀鮭常因不明原因大量死亡。科學家們注意到,銀鮭死亡時間總是在大雨后。
一開始,科學家懷疑是殺蟲劑惹的禍,但沒有發現相關證據,他們也排除了疾病、缺氧以及金屬和碳氫化合物等化學物質的可能性。
華盛頓州立大學水生毒理學助理教授Jenifer McIntyre花了15年時間尋找原因,直到他們團隊測試到汽車輪胎顆粒。
罪魁禍首是輪胎中的有毒化學物質6PPD-醌(6PPD-quinone)。為減少輪胎分解,輪胎制造過程會添加6PPD,而6PPD-醌就是這種添加劑的產物。這份研究于2020年發表,首度揭露輪胎磨損顆粒(Tire Wear Particles,簡稱TWP)這項污染物。

輪胎磨損顆粒是輪胎碎片的混合物,包括合成橡膠、填料、軟化劑以及路面顆粒。車輛加速和剎車過程會產生顆粒,它們會在下雨時跟著道路徑流進入水溝、流入河流和大海,也可能乘風移動進入海洋。2020年一項研究顯示,風帶來的塑膠微粒是比河流更大的海洋污染源。
2017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全球模型估計,輪胎塵(tyre dust)是海洋塑膠微粒的第二大來源,約占28%,僅次于占35%的合成紡織纖維。2019年歐洲科學家也發現,汽車輪胎磨損是塑膠微粒、甚至納米塑料的主要來源。

一個輪胎在使用年限中,平均會產生近四公斤的塑膠微粒,每年釋放約600萬噸的輪胎微粒,從深海到大氣,甚至南北極都隨處可見。今年1月,麥金泰爾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6PPD-醌對銀鮭的毒性比先前計算的更毒,應歸類為對水生生物“劇毒”的污染物。
新創公司Tyre Collective創辦人兼首席科學長Siobhan Anderson稱,輪胎磨損顆粒是隱形污染物,這些顆粒非常小,既是塑膠微粒,也是空氣污染。他解釋,小于10微米的東西可能被吸入肺部,而小于2.5微米的東西有可能通過細胞膜,而輪胎顆粒小于0.02微米。
目前,美國各機構正試圖將含有6PPD的輪胎添加到危險產品清單中,以促使輪胎制造商找到安全的替代品。
歐7給輪胎行業帶來哪些變化?
作為汽車行業環保風向標,輪胎排放首次被歐7引入,將促使全球輪胎企業加速綠色輪胎的研發,尤其是在材料領域。

譬如,石油基油可被菜籽油取代,這有助于輪胎的橡膠化合物在溫度變化時保持柔韌;稻殼灰(大米加工的副產品)生產的二氧化硅,也有助于提高輪胎抓地力水平,同時降低燃料消耗。
此外,從塑料廢料中提取的聚酯可被還原為其基礎化學品,并改制成工業級聚酯,用于輪胎簾布內以實現可翻新性。
目前,輪胎行業頭部企業將100%可持續列入戰略目標,并在輪胎材料方面進行重大改革創新。

包括固特異大豆油輪胎、米其林3D打印輪胎、玲瓏蒲公英輪胎、馬牌塑料瓶輪胎等等,在保持原有性能的同時,最大限度降低輪胎的污染排放。
同時,新的歐7標準還將提高輪胎行業的環保意識,這將有利于廢胎回收行業、輪胎翻新再利用等行業的發展,讓可持續發展不再是口號,而是成為現實。
(原標題:破天荒!輪胎首次納入歐七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