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產業網】8 月 16 日消息,在一個由百年巨頭長期主導的行業中,一群中國 “后浪” 正以驚人的速度突破 “護城河”,翻越 “壁壘高墻”。他們不再是簡單的追隨者,而是憑借高性價比、技術創新和全球化布局,成為全球輪胎行業規則的改寫者。2024 年,中國輪胎產量接近 12 億條,出口占比將近六成,這股來自東方的力量,正以 “矩陣式沖鋒” 的姿態,深刻重塑著世界輪胎產業的版圖。
從數據來看,中國輪胎在全球的 “存在感” 日益凸顯。商業的本質是價值交換,當中國輪胎能提供無可比擬的 “性價比” 時,全球市場的選擇便顯而易見。2024 年,中國橡膠輪胎外胎總產量約 11.87 億條,同比增長 9.2%,這意味著全球每生產 9 條輪胎,就有約 1 條來自中國。進入 2025 年,勢頭依然不減,上半年產量已達 5.92 億條。更值得關注的是其對外依存度,2024 年中國出口輪胎 6.81 億條,占總產量的 57.62%;2025 年上半年,這一比例進一步提升至 58.28%,海外市場已成為消化中國輪胎產能的絕對主力。在 2024 年全球輪胎 75 強榜單中,中國企業數量占比超過半數,彰顯了群體性的崛起力量。面對歐美 “雙反”(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壁壘的重重 “封門”,中國輪胎不僅未被擊垮,反而在歐美市場依然 “暢行無阻”。美國作為其最大單一海外市場,消化了中國五分之一的輪胎出口;歐洲市場的交易金額也占到了總交易額的 21.46%。這背后,是中國輪胎產業從 “價格競爭” 向 “價值競爭” 的深刻轉型。
據炭黑產業網了解,中國輪胎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上世紀,國營輪胎廠是技術突破的 “中流砥柱”,為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而真正的蛻變始于 2013 年左右的產業升級元年,以中策橡膠、賽輪集團等為代表的民營企業迅速走到舞臺中央,開啟了波瀾壯闊的全球化征程。面對貿易保護主義,中國輪胎企業展現出驚人的戰略智慧。2012 年,賽輪集團在越南投下第一鏟土,開創了中國輪胎企業海外建廠的先河。此后,柬埔寨、墨西哥、印尼…… 中國輪胎企業的全球化工廠如藤蔓般在全球鋪開。通過 “中國技術 + 海外制造” 的模式,他們成功將產品打入壁壘森嚴的歐美市場,殺出了一條條全新的 “航線”,創造了超千億元的出口規模。真正支撐中國輪胎企業前行的,不是虛無的品牌光環,而是實打實的 “高性價比”。以賽輪集團為例,其自主研發的 “液體黃金” 輪胎技術,在降低滾動阻力、提升濕地抓地力等方面實現突破,做到了 “魔鬼三角” 性能的完美平衡,用技術創新贏得了全球市場的尊重。正如業內人士所言:“能擊穿貿易壁壘的,從來不是更便宜的輪胎,而是讓世界無法拒絕的價值!”
在這場波瀾壯闊的產業變革中,中策橡膠與賽輪集團無疑是兩匹最耀眼的 “黑馬”。中策橡膠源于 1958 年的杭州橡膠廠,歷經數十年沉淀,完成了從國營工廠到全球化巨頭的華麗轉身。2025 年 6 月,它成功登陸 A 股市場,迎來高光時刻。旗下擁有 “朝陽”“威獅”“好運”“全諾” 等眾多品牌,產品遠銷 180 多個國家,海外收入占據半壁江山。2024 年,其營收近 400 億元,凈利潤超 37 億元,產能突破 2.27 億條。“有太陽升起的地方就有朝陽輪胎” 的傳奇,正在其遍布全球的 13 個生產基地和智能工廠中加速續寫。賽輪集團 2002 年成立于青島,用短短二十余年,完成了從行業 “新兵” 到全球前十的逆襲。其不僅是 “海外建廠” 的先行者,更在近期上演了 “蛇吞象” 的戲碼 —— 收購了全球輪胎巨頭普利司通在華的核心資產,震驚業界。從越南到柬埔寨,再到墨西哥、印尼,賽輪的全球化網絡不斷擴張,其品牌價值已位列全球第十、中國品牌榜首。賽輪的崛起,是中國民營輪胎企業敢于創新、勇于挑戰的縮影。
從被迫 “走出去” 到主動 “走上去”,中國輪胎產業正在開啟一個全球化新時代。當技術創新突破性能極限,當品牌建設改寫市場認知,當全球化布局重構產業生態,一個由 “中國黑馬矩陣” 驅動的全新競爭格局已然形成。未來,中國輪胎企業面臨的考驗,將是如何從 “產能出海” 全面邁向 “價值出海”。這不僅是產能布局的智慧,更是價值創造的遠見。可以預見,這支平均年齡不到 15 歲的年輕軍團,將繼續以價值為矛,以創新為盾,在全球輪胎江湖中,書寫更多屬于自己的破局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