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像輪胎一樣耐磨。”提到貴州輪胎全鋼產品技術中心副主任向宗義,他的很多同事都會這樣評價。
在輪胎研發漫長的道路上,向宗義認真探索了20余年。
他研發的多項新產品,成為貴州輪胎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拳頭產品。
同時,也填補了中國輪胎領域的空白。
腳踏實地,終能成功
1998年,向宗義大學畢業進入貴州輪胎工作,從事安裝維護工作。
許多人認為,這個工作觸碰不到核心技術領域,發展前景有限。

但向宗義堅信,只要腳踏實地工作,一定能得到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
隨著中國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傳統斜交輪胎已經無法滿足實際使用的需要。
貴州輪胎迅速從國外引進新型輪胎技術。
向宗義憑借扎實肯干的工作態度,被專家聘為助理。
他開始進入輪胎技術研發的核心領域學習。
新型輪胎很快投入市場,然而由于缺少本土化實踐,爆胎率高達50%。
“當時大家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我腦子里總在想怎么才能攻克這個技術難關。”向宗義說。
這是向宗義工作中遇到的第一個難題。
他沒有畏懼,反而充滿了干勁,想方設法解決問題。
“那段時間,領導帶領我們加班加點地搞研發,每天吃睡都在辦公室,凌晨兩三點下班是工作常態。”向宗義說。
一年后,適配中國土地的輪胎研發成功,并成為貴州輪胎廠的重點產品。
一腔熱血,自主研發
2006年,重慶交通軌道集團經過多方考察,選擇貴州輪胎為其研發城市輕軌輪胎。
當時全球擁有這項輪胎生產技術的,只有法國米其林。
但米其林輪胎費用高昂,中國決定自主研發。
米其林專家曾在論壇上斷言:“至少20年內,中國不可能研發出這項技術。”
自此,向宗義便下定決心:中國的輕軌,一定要用上自己生產的輪胎。
帶著一腔熱血,他踏上了長達6年的調研和研發之路。

“這是我設計輪胎工作生涯中,制造過程最復雜、設計難度最大的一個產品,從市場調研、產品設計、現場試驗,都必須親力親為。”向宗義說。
6年間,他從貴陽到重慶,往返200余次。
基于前兩年的調研,向宗義帶領他的團隊,僅用4年時間,就攻克了城市輕軌輪胎的生產技術難題。
該產品被科技部評選為國家重點新產品,是中國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城市輕軌輪胎。
20余年間,向宗義多次獲得“勞動模范”、“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在貴州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向宗義被授予“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