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產業網】6月30日消息,在廣西桂林的昊華科技旗下桂林藍宇航空輪胎生產基地,一場關于“中國智造”的變革正悄然上演。走進智能化生產車間,明黃色的機械臂精準抓取原料,中控室巨屏實時跳動著生產數據,硫化機的低沉轟鳴與混煉膠的獨特氣味交織成一首科技與工業的交響曲。這里,不僅是中國航空輪胎產業升級的縮影,更見證了中國首條民航子午線輪胎從研發到試飛成功的全過程。
從“零”到“一”:突破技術封鎖的智造之路
航空輪胎被譽為輪胎工業的“皇冠”,而子午線輪胎則是這頂皇冠上的“明珠”。與斜交胎相比,子午胎具有耐磨損、輕量化、載荷大、壽命長等優勢,全球民航市場超80%的主力機型已采用子午胎技術。然而,由于國外長期技術封鎖,中國民航子午線輪胎領域長期處于空白狀態。桂林藍宇,這家自1994年便獲得FAA適航認證的中國航空輪胎老牌企業,肩負起了打破壟斷的重任。
據炭黑產業網了解,2021年,桂林藍宇啟動年產10萬條民用航空輪胎項目,以工業4.0標準打造數字化“智造線”。這條全長600多米的“一”字形生產線,僅需70余名工人即可完成從原材料投送到成品下線的全流程。智能物流運輸車穿梭其間,無人駕駛的AGV精準搬運半成品,機械臂化身“AI質檢師”,通過視覺掃描為每條輪胎貼上身份“芯片”。生產信息化管理員只需通過83㎡的數字化駕駛艙大屏,便能掌控全局。這條生產線不僅實現了全流程智慧物流與機器人應用,更將關鍵設備自主定制開發率提升至68%,標志著中國航空輪胎生產正式邁入數字化時代。
三大技術難關:以創新啃下“硬骨頭”
子午線輪胎的研發,需攻克材料、骨架結構與工藝制造三大難關。材料方面,輪胎需承受起飛時數十噸的瞬時沖擊力,并在-50℃至150℃的極端溫差下保持性能穩定。桂林藍宇通過獨創的輪胎高耐久壽命設計理論,突破了纖維改性與膠料配方瓶頸,成功研發出高強度、高模量且耐老化的簾線材料。骨架結構設計上,針對傳統方法難以模擬飛機起降復雜力學形變的問題,團隊提出熱力耦合優化與最小剪切應力輪廓理論,確保帶束層如“鋼筋骨架”般精準分布應力。工藝制造環節,通過引進高精度貼合設備,將多層簾布角度控制誤差縮小至0.5度以內,良品率從早期的30%提升至90%以上。
歷經14輪試驗、32個方案迭代、140條胎的驗證,桂林藍宇終于攻克技術難關。2023年11月21日,裝配國產子午線輪胎的空客A320飛機完成9個科目試飛,隨著輪胎接地后一縷青煙升起,中國首條民航子午線輪胎正式取得適航認證,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與時間賽跑:153天創造“不可能”
研發成功僅是第一步,航空輪胎需通過適航認證并取得STC(補充型號合格證)才能進入市場。桂林藍宇立下“軍令狀”:用半年時間完成通常需兩年的取證流程。研發團隊開啟“瘋狂模式”:153天內編制48本適航文件、完成2輪地面試驗、歷經53個試飛環節,最終拿下STC證書。辦公室墻上那張標注93個環節的“巨幅圖”,成為這段“與時間賽跑”歷程的見證。
如今,桂林藍宇的智造傳奇仍在延續。近日,其研制的國產大飛機C919子午線輪胎獲批CTSOA證書,成為首款配套國產大型客機的民用航空子午胎,標志著中國在關鍵航空零部件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從1975年第一條輪胎下線,到如今產品翱翔藍天,桂林藍宇用50年時間將技術“門檻”化為暢通“跑道”,為中國航空工業的騰飛注入了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