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全球塑料與橡膠制品制造大國,近年來面臨產能過剩與市場“內卷”加劇的雙重壓力。疊加中美貿易戰中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的持續施壓,行業轉型升級已迫在眉睫。近期,深圳先后舉辦了“深圳市塑料協會十周年慶典”與“CHINAPLAS 2025 國際橡塑展”兩大重磅行業盛會,以高規格、國際化的視野,為橡塑行業突圍破局提供了方向。胡椒出海總經理陳如月受邀出席,并就“美國‘對等關稅’背景下中國橡塑制品行業的挑戰與變革,以及東盟國家的投資新機遇”進行了深入分享。
盛會一:深圳市塑料協會十周年慶典——共謀全球化新棋局
4月12日,深圳市塑料協會十周年慶典暨國際高峰論壇在深圳寶安西鄉安蒂婭美蘭酒店舉行。活動匯聚近400位行業領袖、國際買家及政府代表,圍繞“十年塑夢,揚帆出海”主題展開深度對話。協會會長劉波在報告中指出,過去十年會員企業數量翻倍至200余家,服務覆蓋技術對接、市場拓展等全鏈條,并推動海源集團、神馬集團等龍頭企業在海外布局中取得突破。論壇核心議題聚焦美國關稅政策、產業鏈全球化重組等熱點,為行業提供“破卷出海”的實操路徑。

圖:深圳市塑料協會十周年慶典暨國際高峰論壇現場

圖:胡椒出海總經理陳如月受邀發言
盛會二:CHINAPLAS 2025國際橡塑展——鏈接全球的技術盛宴
4月15日,全球規模最大的橡塑行業展會CHINAPLAS 2025國際橡塑展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開幕。38萬平方米展區、4500家全球展商(含260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超430個國際買家團齊聚一堂,展示“循環經濟”“數字化”“創新材料”等前沿技術。巴斯夫、LG化學等國際巨頭攜120余項全球首發技術亮相,從再生塑料到人工智能生產線,全面詮釋“綠色+智能”轉型趨勢。展會更成為東盟市場對接窗口,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展團密集亮相,與中國企業共探技術協同與產能合作。

圖片:CHINAPLAS2025國際橡塑展分享會現場

圖:胡椒出海總經理陳如月受邀發言
為什么向東盟?三大核心邏輯
?靠近“工業血液”:石油與天然氣資源
塑料生產的核心原料是石油和天然氣,而東盟國家正是全球能源“富礦”——
馬來西亞、印尼、文萊是東南亞主要產油國;
泰國、緬甸天然氣儲量豐富,生產成本低廉;
中國企業投資當地,可大幅降低原材料采購與運輸成本。
?“從油井到貨架”的完整產業鏈
東盟不僅擁有原料,更聚集了大量上下游企業:
上游:泰國、越南的石化基地可穩定供應塑料顆粒、合成橡膠;
下游:汽車(泰國)、電子(馬來西亞)、包裝(印尼)等產業需求旺盛,形成“家門口”的市場。典型案例:中國某塑料原料企業通過越南工廠直供當地家電制造商,物流周期縮短60%,關稅成本降低15%。
?避開關稅“狙擊”,打開歐美市場
美國“對等關稅”政策針對中國原產地商品加征高額關稅,但東盟國家享有更優惠的國際貿易協定:
通過“東盟制造”標簽,產品出口歐美可享受低關稅甚至免稅;
中企“曲線出海”:在泰國、越南設廠生產,既能規避關稅壁壘,又能利用當地廉價勞動力。
為什么泰國是三大邏輯的“集大成者”?
泰國之所以能成為橡塑企業布局東盟的“黃金跳板”,正是因其將資源稟賦、產業鏈協同、政策紅利三大核心邏輯深度融合,形成“1+1+1>3”的戰略疊加效應。這種綜合優勢在東盟國家中獨一無二,具體體現為以下三方面:
1. 資源與政策的“雙向賦能”
資源硬實力:
泰國天然氣儲量居東盟第三,石油探明儲量超5億桶(數據來源:泰國能源部),原料供應穩定且成本僅為國內的60%。
天然橡膠年產量占全球35%,膠乳品質全球領先,為高端制品提供優質原料保障。
政策軟實力:
東部經濟走廊(EEC):針對橡塑制造業提供“8免5減半”企業所得稅、進口設備免稅、土地租金補貼最高50%,直接降低投資成本。
生物循環綠色經濟(BCG)戰略:對再生橡膠、生物基塑料項目給予最高50%投資補貼,吸引萬華化學、巴斯夫等企業落地零碳生產線。
曼谷港、林查班港48小時直達全球主要港口,中老鐵路打通陸路連接中國西南,比亞迪泰國工廠產品7天可達德國。
→ 協同效應
泰國羅勇府的石化工業園,依托本土天然氣資源生產塑料顆粒,同時享受EEC政策,企業綜合生產成本較國內降低25%-30%。
2. 產業鏈的“垂直整合力”
從種植園到實驗室的全鏈條布局:
上游:南部橡膠園直供原料,EEC區域石化基地年產塑料顆粒超300萬噸;
中游:曼谷周邊聚集玲瓏輪胎、普利司通等企業,形成亞洲最大輪胎產業集群;
下游:泰國汽車年產量超200萬輛(東盟第一),醫療手套占全球60%份額,直接消化本地橡塑產能。
曼谷港、林查班港48小時直達全球主要港口,中老鐵路打通陸路連接中國西南,比亞迪泰國工廠產品7天可達德國。
→ 效率提升
中國某混煉膠企業在泰國春武里府設廠,原料從南部橡膠園到工廠僅需4小時,成品輪胎48小時直達林查班港出口,全鏈條周期較國內縮短40%。
3. 貿易通道的“全球穿透力”
關稅壁壘破解:
泰國與52國簽署自貿協定(含RCEP、東盟-歐盟),通過“泰國制造”標簽出口至歐美市場,平均關稅從25%降至5%以下。
典型案例:深圳某TPE材料企業將半成品運至泰國加工,以“東盟原產地”身份出口美國,利潤率提升18%。
物流網絡覆蓋:
曼谷港、林查班港48小時直達全球主要港口,中老鐵路打通陸路連接中國西南,比亞迪泰國工廠產品7天可達德國。
→ 成本優勢
泰國至美國西海岸海運成本約為中國至美國的80%,疊加關稅減免,綜合出口成本降低30%。
對比其他東盟國家:泰國為何更勝一籌?
維度泰國越南/馬來西亞
資源集中度橡膠+油氣+政策三位一體單一優勢(越南:勞動力;馬來:電子)
產業鏈完整性種植-加工-研發-出口全鏈條依賴進口原料或終端市場在外
政策持續性EEC、BCG等國家級戰略長期支持政策波動性較高
向東盟布局需應對哪些核心挑戰?
中國橡塑企業在拓展東盟市場時,需警惕以下核心挑戰,這些隱形成本與風險可能直接影響投資回報:
嚴苛的政策與法規壁壘
東盟各國環保標準差異大,部分國家要求企業大幅降低碳排放或廢水排放指標,合規成本陡增;
原材料進口限制、產品認證流程復雜,部分國家對特定塑料制品實施準入禁令,導致項目周期拉長。
產業鏈配套能力不足
部分國家上游原料供應高度依賴進口,本土石化產能薄弱,供應鏈穩定性存疑;
下游需求端雖增長迅速,但技術標準與國內存在差異,企業需針對性調整產品參數,初期適配成本高。
文化與運營管理鴻溝
東南亞勞工文化差異顯著,員工流動性高、生產效率波動大,直接影響產能穩定性;
宗教習俗、節假日安排與國內迥異,易導致工期延誤或生產計劃中斷,增加管理復雜度。
深層影響:
這些挑戰并非孤立存在——政策壁壘可能推高合規成本,產業鏈斷層加劇供應風險,文化差異進一步放大管理成本,形成“風險疊加效應”。企業需系統性評估,避免陷入“單點突破、全局失衡”的困境。
拓展東盟市場,如何高效邁出第一步?
對于橡塑企業而言,向東盟轉移產能不僅是一項戰略抉擇,更是一場需要系統規劃與精準執行的落地工程。從市場調研、政策解讀,到實地考察、資源對接,每一個環節都關乎出海的成敗。基于胡椒出海多年深耕東南亞市場的實戰經驗,我們總結出一套科學布局東盟市場的關鍵步驟與實用建議,供橡塑企業參考與借鑒:
第一步:深度市場調研——找準目標國定位
評估產業適配性
資源匹配:優先選擇與自身產品強關聯的國家。例如,若主營橡膠制品,可聚焦泰國(全球35%天然橡膠產量)或馬來西亞(電子產業需求旺盛)。
競爭分析:通過行業報告、海關數據,分析目標國本土企業及國際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與技術壁壘。
政策與法規摸底
環保門檻:例如泰國BCG戰略要求碳排放低于行業標準,越南對廢水排放有嚴格限制,需提前調整生產工藝。
稅收優惠:研究各國自貿協定(如RCEP)、經濟特區政策(如泰國EEC),明確可申請的稅收減免或補貼。
第二步:產業鏈實地驗證——從“紙上談兵”到“真金白銀”
實地考察核心區域
上游資源:參訪泰國羅勇石化工業園、越南巴地頭頓省石化基地,評估原料供應穩定性。
下游需求:對接泰國汽車產業集群(年產量超200萬輛)、印尼包裝企業(年增長25%),驗證市場容量。
建立本地合作網絡
行業協會:加入泰國塑料協會、馬來西亞制造商聯合會,獲取行業動態與資源。
供應鏈伙伴:通過展會(如CHINAPLAS)、B2B平臺,篩選本地優質供應商與分銷商。
第三步:合規化落地——規避隱性風險
法律與財稅合規
公司注冊:明確外資持股限制(如越南部分行業外資上限49%),選擇合適的企業形式(合資/獨資)。
勞工政策:了解目標國最低工資標準、社保繳納比例及工會要求,避免勞資糾紛。
綠色認證與標準適配
產品認證:例如泰國TISI認證、馬來西亞SIRIM認證,確保產品符合本地技術標準。
ESG合規:針對歐美客戶需求,提前布局再生材料、碳足跡追溯體系。
第四步:本地化運營——跨越文化鴻溝
人才與文化管理
本土團隊搭建:雇傭熟悉中英及當地語言的雙語人才,負責政府溝通與日常運營。
文化適配:尊重宗教節日(如泰國潑水節停工一周),調整生產計劃與員工管理方式。
風險對沖機制
匯率波動:通過外匯期貨或本地貨幣結算,降低匯損風險。
供應鏈備份:在東盟多國分散布局,避免單一國家政治或自然災害導致的斷供。
第五步:長期戰略升級——從“成本導向”到“價值輸出”
技術協同
將中國成熟的數字化生產技術(如AI質檢、智能倉儲)與東盟低成本制造結合,提升產品附加值。
綠色轉型先機
投資生物基材料、再生塑料產線,搶占東南亞ESG市場需求,例如泰國零碳橡膠、印尼可降解包裝。
向東盟布局需遵循“調研-驗證-合規-本地化-升級”五步法,通過資源整合與戰略深耕,將貿易壁壘轉化為技術輸出與品牌國際化機遇。企業可參考實際調研情況結合自身優勢制定個性化路線。